记者在重庆某市场买到的福寿螺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夏如初图(另外署名者除外)
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能否如小龙虾一样端上餐桌尚存争议。
泛滥成灾的福寿螺因携带的寄生虫种类广、数量多,食用不当或危及人体健康,近年来多地疾控部门和专家们也不断呼吁,不建议食用福寿螺。2024新澳门正版免费资料
但受利益驱使,令不少人闻之色变的福寿螺已被一些商贩悄悄“送上了”餐桌,去壳加工后冒充田螺肉销售,让人难以分辨。
澎湃新闻在《湃调查|暗访福寿螺产业链(上):商贩大量收购野捕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一文中揭露,福寿螺因价格极为低廉,与田螺等常见淡水螺的价格相差数倍,被一些商贩去壳加工成螺肉,流入市场。
福寿螺和田螺的生物特征差异明显,但加入调料并经熟制等复杂工艺后,却让人难以分辨。有眼尖的消费者发现后进行投诉,但维权成功的情况很少。记者在随机购买的多款螺肉产品中,均发现福寿螺的踪迹。而涉事店铺均以第三方质检“合格”,宣称不是福寿螺,仅提出退货退款,或自行送检的处理结果。
潼南区水磨村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稻田里有福寿螺卵。
目前我国尚未禁止养殖、销售和食用福寿螺。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本土淡水螺的人工养殖产量下降,加上不少省份实施禁捕退捕政策,田螺市场缺口显存。
受访专家均向澎湃新闻指出,福寿螺绝不能简单归入田螺类处理。从不同受污水体中取得的福寿螺,除可能存在寄生虫问题外,还有重金属、新污染物等其他潜在风险,或将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有专家指出,近五年,福寿螺在长江流域一带,处于“爆发状态”。综合考量农业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以及福寿螺生长的水质状况等因素,现阶段放开食用福寿螺“不妥”。有关部门要加强螺肉来源的审查、螺类原料种类的控制和监管。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能否食用存争议
外来入侵物种,一般具有“传入、定殖、潜伏、扩散、爆发”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时间可长可短。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员褚世海告诉澎湃新闻,早在十七八年前,他就在湖北英山发现并监测到福寿螺的踪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蔓延扩散范围。
但近五年,福寿螺在长江流域一带,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处于爆发状态”,种群数量、侵入面积急剧增长和扩大。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威锋、宋烨佳等人曾在《养殖与饲料》期刊上发文指出,福寿螺体内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等消化酶,“是中国圆田螺的2倍左右”,还具有独特的“鳃肺”呼吸系统,与田螺、石螺竞争食物。
褚世海指出,福寿螺食性广、食量大、繁殖快,适应性极强,有竞争优势,挤压包括本土淡水螺在内的其他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可能会导致本地水生物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2024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
岩汪湖镇黄芦山村里的福寿螺加工厂,工人们正在搬运福寿螺肉。
近年来,各地疾控部门呼吁,建议不要食用福寿螺,若要食用,务必煮熟煮透。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饮江教授指出,从不同受污水体中取得的福寿螺,除可能存在寄生虫问题外,还有重金属、新污染物等其他潜在风险,或将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今年5月,长沙网红餐厅笨萝卜承认使用福寿螺,引发热议和关注。近期,有人因不戴手套清理福寿螺卵而感染寄生虫的消息再次登上热搜。
事实上,十多年以来,福寿螺曾引发过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据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06年,北京蜀国演义酒楼两家餐厅经营的凉拌螺肉中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造成食用者患广州管圆线虫病。该事件成为北京市的重大食源性疾病事件,共造成160例感染,全国多地一度叫停销售福寿螺。
此外,2017年,一姑娘在蜜月时误食了小吃摊上的福寿螺,导致寄生虫入侵脑部。此事经社交平台披露后,多家媒体进行了关注,并作了进一步科普,提示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且不限于福寿螺这一个物种,部分淡水水产也可能存在。
澎湃新闻在社交平台检索发现,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曝光”行列,但维权成功的案例很少,大多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商家也多以退货退款,作为和解的方式。
张饮江认为,综合考量农业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以及福寿螺生长的水质状况等因素,现阶段放开食用福寿螺“不妥”。
冒充田螺销售亟须遏制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多位专家均指出,福寿螺和田螺属于不同科属,其作为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影响本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绝不能简单归入田螺类处理。
澎湃新闻记者调查期间,根据多位网友发布的线索,澎湃新闻在抖音、淘宝、拼多多、小红书平台上的旗舰店等店铺,购买了“豆大亨”爆爽螺蛳酱、“抓猫的鱼”麻辣味吮指螺肉、“辣岚格”牙签田螺肉、“灯泡厂孙姐”螺蛳粉、“沅江市野食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腊肉螺肉酱,根据生物特性和经不愿具名专家识别,在这些产品所用螺肉中,均发现与福寿螺高度相似的螺肉。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涉事店铺反馈该情况,并索要螺肉品种鉴定报告。但对方均表示无法提供,仅能提供第三方质检报告,部分显示“螺肉”等字样。上述“豆大亨”螺蛳酱已销售12万余件,官方客服给记者发送的检测报告截图上,没有任何有关螺肉的字样。客服反复强调,产品质检合格,不信任可以自行送检证明。
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凯对此指出,质检报告主要用于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状况,通常不包括产品品种的鉴定信息。如果需要证明产品的具体品种,应进行专门的形态学鉴定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并结合不同类型的报告全面证明产品的品种和安全性。作为食品生产厂家,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及依据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有义务在配料表中清晰且明确标注出产品的具体品种。如果使用“螺肉”“螺蛳肉”等宽泛定义,不能充分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且“具体品种对消费者有重要信息价值”,那么有必要进行更详细的标注。
刘凯称,对于生产经营的食品标签、说明书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同样强调,食品生产厂家要明确标注原材料细分。其称,如果商家实际提供的是福寿螺,却使用“螺肉”“螺蛳肉”“田螺肉”等表述欺骗或误导消费者,那么商家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构成消费欺诈。
对于澎湃新闻调查发现的冒充乱象,褚世海指出,在目前广泛宣传福寿螺危害性的情况下,福寿螺的市场价值极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主动选择福寿螺,基本都是被动接受,因此更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强水产品源头的监管和打击力度,遏制福寿螺冒充田螺情况的发生。
张饮江也表示,市面上的螺肉产品琳琅满目,经过复杂的加工工艺后,消费者很难直接从螺肉形态上进行判断,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螺肉来源的审查,加强螺类原料种类控制和监管。
他建议,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建立健全福寿螺防控与监管机制。加强农业农村、水务环保、市场监督、食品卫生、卫健委等跨部门协作,强化联防联控和联合治理措施,实现对福寿螺的全面监管。继续加强科普教育的力度。通过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福寿螺危害的认识,增强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普及如何识别福寿螺与常见田螺之间特征的知识,帮助消费者准确区分,避免误食可能受到污染的福寿螺,确保饮食健康和安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武指出,目前,福寿螺的防控是一个世界难题,缺乏只针对福寿螺不危害其他生物种的高效安全措施。未来,如果能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食品加工工艺,改善福寿螺肉口感,将其资源化利用,或将变废为宝。
田螺养殖之困
福寿螺泛滥成灾的同时,我国本土淡水螺的人工养殖也面临诸多难点。
淡水螺,为生活在淡水中腹足类的总称,其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我国本土常见品种包括环棱螺、田螺、中国圆田螺等。常栖息于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底泥中,采用滤食或刮食的方式摄取食物。
除了野外水域,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模式有池塘主养、鱼虾混养、稻田套养等模式。
根据历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显示,自2012年始,全国淡水螺养殖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以后下降明显。2016年,全国淡水螺的养殖产量111879吨。2017年,98894吨。2022年,下降到94681吨。
2024年3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文指出,目前,淡水螺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优质螺种螺苗仍难以保障,202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审定的淡水螺新品种;二是淡水螺养殖技术不成熟,淡水螺养成规格小、亩产低、周期长。
前述李威锋、宋烨佳等人刊发的论文中指出,季节性变化、成本与收益的评估、螺种的来源等因素,已成为田螺、中国圆田螺等淡水螺养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金武是环棱螺“蠡湖1号”的研发团队负责人。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已在全国多地推广示范。
他告诉澎湃新闻,与福寿螺外形相似的中华圆田螺,受气候变化,化肥、农药使用等因素综合影响,野外资源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源出现波动。
大多数人对田螺最基本的生物学特点、生活史、生长规律、营养与病害、天敌防控等诸多方面和鱼虾蟹等经济品种的研究仍显不足,加上养殖田螺需要投入土地、人口、饲料等成本,客观上限制了田螺养殖产业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圆田螺的销售流通范围比环棱螺要小很多,多数来自周边区域或周边省份,较难长距离运输,其流通加工销售也局限在一些具有吃田螺习俗地区。加上目前不少省份已全面禁止捕捞天然螺类,市场缺口较大。
水稻是受福寿螺危害的作物,一旦管理不当会造成10%至90%的减产。稻螺套养,经济效应高,但也容易给福寿螺提供生长场所。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水磨村,水资源丰富且优良。2019年,当地成立潼南区洁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稻-螺-鱼”生态种养模式,放养中华圆田螺、环棱螺,水产养殖达476亩,发展至今,年产淡水螺83余吨,曾被媒体多次报道。
记者走访当地时,天气炎热,一些稻田水位尚浅,能够清楚看到田螺的身影,数量不算多。部分稻田已有些发干,空的田螺壳散嵌在泥泞的土地里。水稻秆上,还挂着一串串福寿螺的粉色卵荚。合作社员工称,天热,田螺死了好多,近期都不卖了。
【科普】
福寿螺,隶属于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亦被称为苹果螺、大瓶螺等,原产于南美洲普拉塔流域、亚马孙流域。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食用螺被引入中国,后因其口感不佳、携带致命寄生虫等原因被弃养。凭借繁殖速度快、食性杂、可适应温度范围广、具有较强的水污染耐受性等特点,福寿螺迅速扩散到江河、湖泊、稻田等水域环境,泛滥成灾。
每年4月至6月,是福寿螺产卵、孵化的高峰期,也是成螺以及高龄幼螺危害集中的旺盛时期。褚世海介绍,一枚雌螺受精一次,就可以连续排卵多次,每次产卵几百粒,乃至1000粒以上。一年内通常可产卵约1万粒,且孵化率在90%以上。
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种淡水螺。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
2013年,我国农业部将其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2022年12月20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多部门组织制定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发布,福寿螺再被列入其中。相关负责人曾介绍,这些入侵物种遴选依据,主要从危害程度重、扩散蔓延快、防控治理难和危害形式多样这四方面综合考虑。
其中,“危害形式多样”指的是除威胁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外,“本身含有毒素、或者通过叮咬等途径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福寿螺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携带的寄生虫数量可达3000至6000条,包括卷棘口吸虫等。其中,最让人闻之色变的莫过于“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又称鼠肺线虫,其幼虫可寄生在人类的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继续产卵繁殖。最短潜伏期是1天,最长可达35天。感染者会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会失明、瘫痪、痴呆,甚至是死亡。
福寿螺产下的粉色卵荚,含有一种名为PcPV2的蛋白质神经毒素,可能会刺激接触者的皮肤或眼睛,引起皮疹等症状。